全壘打(Homerun, HR) 在傳統的三項攻擊數據中似乎是存有價值還較高的一樣,主要是因為一個長打能力優異的球員通常全壘打也不會太少,所以我們可以將全壘打視為觀察長打能力的一個簡易指標。但是這個數字顯然太籠統又太不具體,全壘打非常容易被球場、風向、溼度等因素影響,而且最重要的是,光以全壘打來衡量長打能力,就很容易忽略其他的長打數字,像是二壘安打跟三壘安打。

 在了解長打能力之前,應該先要有一個概念,棒球攻擊面最重要的兩點就是上壘與推進,上壘我們在上一篇已經談過了,而這裡要談的長打能力則主要反映球員的推進能力。

 一般衡量長打能力的數字,會用長打率(Slugging Pecentage, SLG) 為主。SLG 的算是法總壘打數(TB)除以打數(AB),其實翻譯作長打率並不貼切,長打率字面上的解釋應該是「出現長打的機率」,但事實上,SLG 代表的意義應該是「每一次打擊可以貢獻幾個壘包」,由這個譯名的問題可以延伸出SLG 這個數字的盲點,譬如以下這兩個球員︰

 Player AB 1B 2B 3B HR AVG SLG
A 200 89 1 0 0 .450 .455
B 200 20 20 0 5 .225 .400
 很明顯的B 選手的長打能力比A 選手優異,但是當你光檢視SLG 的時候,會發現A 選手在這項數值上明顯勝過B 選手,其原因就是因為SLG 的分子是TB,TB當中包含了並非長打的一壘安打,所以對於一個很會打一壘安打的選手,SLG 往往失去了衡量長打能力的意義。(當然這是過度誇張的例子,但是意思就是這樣)

 彌補SLG 盲點的方法是使用IsoPow.(Isolating Power),它的算法很簡單,SLG 減掉AVG就是了。這個數字的意義在於扣除SLG 被AVG撐起的那一部份,得到的結果就是選手真正的長打數字。

 儘管SLG 有它的盲點,但是一般而言在意義上它的代表性仍然勝過IsoPow. ,嚴格來說要使用這兩個數字評斷選手的時候應該是不可以將它們分開的,但實際上像上面所舉的那個例子並不會常見,所以多數的情況SLG 已經能夠相當程度反映球員的長打能力。在現代棒球的討論中常常會看到這三個數字並列︰

 .233/.287/.355

 它的意思就是AVG/OBP/SLG,後面兩個數字的重要性前面已經講過,AVG仍然放在裡面,則是因為它簡單易懂:D,並且將它跟SLG 列在一起,可以讓人一眼看出這個球員SLG 是否被AVG撐起了大部分。

 在OBP 跟SLG 的觀念建立起來以後,又發展出了OPS(OBP Plus SLG) 的觀念,算法如同字面上的意義,就是OBP 直接加上SLG 。這個數字並沒有什麼深奧的道理,但是它可以簡單快速的衡量一個打者的優劣。後來又出現了許多種OPS*,主要著眼都是在傳統OPS 算法中,賦予OBP 跟SLG 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事實上OBP 代表的是打者避免出局的機率,這個數字應該要比較重要。所以有些人的OPS*是將OBP 乘上1.4 或者1.2 之後再加上SLG 。有的人則將OPS*再除以四,目的是讓得出來的數字比較貼近一般人對於攻擊指數高低的印象。舉例來說,一個OPS*1.432的打者跟1.677的打者,兩者間的差距有多大?如果不是看過大量的OPS*恐怕很難有個概念,但將這兩個數字除以四之後會比較貼近一般人所熟悉的範圍。

 用SLG 跟IsoPow. 去衡量一個打者的長打能力遠比使用全壘打有道理,而且信度也比較大。全壘打在比較兩個長打能力有明顯差異的球員時可以做簡單明瞭的判斷,但是當比較長打能力接近的球員的時候,並不具有太大的說服力。所以拿全壘打,或者HR/AB 來評斷廖敏雄、林仲秋或者謝佳賢誰的長打能力好是很無聊的事情,反而去比較SLG跟IsoPow.才比較有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tlyankee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