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大牌球員的迷思」這樣的標題,在最近洋基隊得到台灣觀眾意外的關注之後屢見不鮮,熱鬧的程度大概跟球季前認為王建民今年待在洋基隊沒有機會上大聯盟的話題差不多。我相信理性的球迷跟鄉民是依比例分佈的,所以當PTT的使用者越來越多,湊熱鬧的鄉民佔據某些版面也是可以想像的。不過作為一個洋基球迷,如果不為這件事情稍微掙扎一下,好像有點過意不去XD
目前分類:Uncategorized (38)
- Jun 13 Mon 2005 10:28
An All-Star Myth(1)?
- Jun 09 Thu 2005 09:39
誠泰三巨投
去年林英傑加盟中職後繳出宰制整個聯盟的成績單,今年雖然有點衰退,但是仍然是王牌等級的投手。林恩宇退伍之後也如預料般表現出完全不屬於這個層次的球技,許竹見則是在展開職業生涯的第五年,終於表現得像是當年那個令勇士隊願意掏出80萬美金簽下的投手。樂觀的看,一週通常三場至多四場的中職賽程,擁有本土三巨投的誠泰佔盡優勢,不過仔細檢視之後,還是可以找到一些可能的危機。
- Jun 07 Tue 2005 08:14
聯盟的水準和不耐操的投手
前一陣子讀到生物學家Stephen Jay Gould一篇文章,在談四成打者在MLB消失的原因,他的論點很有趣也很有道理,或許也能拿來解釋現代投手不耐操這個印象。
- Jun 05 Sun 2005 16:33
When to CLOSE"R"
今天(應該說昨天了)公視跟緯來各轉播了一場Closer在平手狀態下上來的比賽,雙城對洋基這場,雙城的王牌救援Nathan在三比三的比數下十局上出場。中信對La New則是一比一的比數下,中信王牌救援達威八局上上班。最後兩邊的closer都掉了分淪為敗戰。
- Jun 03 Fri 2005 13:46
林英傑累了嗎?
林英傑6/1那場出賽表現得並不好,事實上不限於這一場,今年他的stuff普遍而言跟去年季初差了一大截。不管是直球的movement還是各種球路location的控制,跟去年那個宰制中職的林英傑完全判若兩人。
- May 28 Sat 2005 09:54
主播的改變
最近轉播中職的單位越來越多人在討論OBP或者OPS,我覺得滿高興的,一開始會寫這些介紹的文章就是想消除語言的鴻溝,如果能幫助更多不黯英文的棒球人了解這些數字,那就達到我當初設想的目的了。
- May 22 Sun 2005 20:48
林恩宇該不該下場?
這應該是沒什麼好討論的問題,這場球的失敗調度投手的那個人必須要負責,看起來這個決定不是佐藤下的,郭泰源自己搞掉了勝利。
- May 18 Wed 2005 17:11
My blog...
這個blog主要會是在討論CPBL,MLB也許會談到一些,如果有國際賽事大概也會提到。不過可預見的一兩年內大概看比賽的時間不會很多,所以即使是CPBL可能也會將焦點放在誠泰Cobras上面,畢竟我是蛇迷。
- May 16 Mon 2005 10:19
[數據] 怎麼看數字(8)─Sabermetrics
這篇應該是介紹這些入門數據一系列下來的最後一篇,比較淺顯、實用的數據前面大致上介紹過了,這一篇我想談的是一個態度─面對這些數據的態度。
- May 16 Mon 2005 10:16
[數據] 怎麼看數字(7)─XR, VORP and WS
這一篇將要介紹的三個數據比較複雜,它的主要功用仍然是在比較球員,不過比起之前幾個「單純」的數字,它們運用了大量統計分析的結果,清楚的將不同的結果放在同一個平台上比較。
- May 16 Mon 2005 10:12
[數據] 怎麼看數字(6)─Defense
如果將棒球切割成,防守、投球與打擊三個面向,無疑的至今最難用數字去量化的一定是防守。他之所以難以量化最大的原因是變化太多,大致上來說一個打者或者投手,每次上來打擊或者投球所面對的條件都差不多,就算有差也有多種方法可以約略校準。唯獨防守時所面對的情況幾乎次次不同,所以在處理數字的時候容易失真。
- May 16 Mon 2005 10:06
[數據] 怎麼看數字(5)─Pitching
講到與投球有關的數字,最直接想到的應該就是自責分率(Earned Runs Average, ERA)這項指標,ERA 的算法是責失分除以投球局數,再乘上九,代表的意義是一個投手投九局平均所會失的分數。但是ERA 這個數字本身有一些盲點,其一是棒球進攻一次以三人出局為限,所以對一個投手來說,只要能把對方搞到三出局,就算局局都被進佔滿壘ERA 依舊會掛零,當然所謂危機處理能力雖然難以量化,但依然是實力的一部分,不過光以ERA 來講,運氣極好的投手的確能在這個數字上面騙人。其二是對於評估後援投手而言,ERA 其實能解釋的層面很小,一個投手可以在滿壘的時候上來,敗光壘上所有的跑者但ERA 依舊是零,而且以後援投手普遍投球局數少的特性來講,只要一兩場狀況不好被打一個大局,可能ERA 的成長就會以倍數計。
- May 16 Mon 2005 09:58
[數據] 怎麼看數字(4)─Lineup
在了解了幾項基本的攻擊指數之後,我們馬上可以挑戰的是傳統的排棒觀念。譬如說,以前球評常說二棒要排「助攻」能力強的選手,也就是像羅國璋一類的觸擊魔人,但是一旦了解了出局數是棒球場上最珍貴的資產,就應該能夠理解將全場打擊機會第二多的位置交給一個生涯OBP 只有.307的球員並不是多麼聰明的做法。又或者,某球評老是愛強調四棒要有「打點能力」,你也可以知道他是在放... 了。
- May 16 Mon 2005 09:45
[數據] 怎麼看數字(3)─RBI, RISP & Clutch hitter
在我小時候剛開始看中華職棒之初,一直被強調的觀念就是打點才是一個球員最重要的數據,什麼打擊率全壘打都只是美帝個人英雄思維下的幼稚產物,只有打點才能代表一個球員對團隊的貢獻。
- May 16 Mon 2005 09:33
[數據] 怎麼看數字(2)─SLG, HR & IsoP
全壘打(Homerun, HR) 在傳統的三項攻擊數據中似乎是存有價值還較高的一樣,主要是因為一個長打能力優異的球員通常全壘打也不會太少,所以我們可以將全壘打視為觀察長打能力的一個簡易指標。但是這個數字顯然太籠統又太不具體,全壘打非常容易被球場、風向、溼度等因素影響,而且最重要的是,光以全壘打來衡量長打能力,就很容易忽略其他的長打數字,像是二壘安打跟三壘安打。
- May 16 Mon 2005 09:18
[數據] 怎麼看數字(1)─AVG,OBP & eye
打擊率(Batting Average, AVG )在傳統數字中一向是最被看重的攻擊指標,但是在現代棒球,AVG已經不再佔有主流地位。AVG的算法是安打(H)除以打數(AB) ,這個數字的意義是一個球員在他面對投手的時候可以敲出安打的能力,但是它卻忽略了一個重要的指標,也就是保送。